要當工程師不再是夢?吳同學的親身經驗,讓你瞭解達內教育評價!

要當工程師不再是夢?吳同學的親身經驗,快速瞭解達內教育評價!
要當工程師不再是夢?吳同學的親身經驗,快速瞭解達內教育評價!

資訊爆炸的現代,網路總是流傳許多真真假假的訊息!但達內教育評價是好還是不好?吳同學的親身體驗來跟你證明!

 

其實網路上總是流傳許多訊息,關於達內教育的評價有好也有壞,但是我最近看到一篇關於達內學員的分享,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他是一位文大的學生,因為運動傷害在家休養,利用空檔時間在達內力爭上游,順利從IT門外漢翻身成高薪 Java 工程師。

 

就讓我覺得其實同樣時間內,不同的選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弱者可能變成只會攻擊的 Loser或是PTT酸民、智者則選擇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因此別管 Geego與PTT 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吳同學是怎麼轉職 成功的。

 

 

雖受傷仍要學習,半年內吳同學華麗化身 Java 工程師

大學資訊系畢業的吳同學平時喜歡運動,不過在一次運動時不慎受傷,不得不選擇回家休養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他沒有白白浪費時間,憑著堅強的意志以及努力學習,加上對達內教育評價的信任,終於順利的在內湖區瑞光路的某科技公司獲得 Java 工程師的高薪工作。

之前的吳同學就是專門在接Cobol專案。但是吳同學覺得不能甘於只接到 Cobol 專案,希望能透過上專業的課程,讓自己晉升 Java 工程師!這個信念,讓吳同學想要改變自己。

 

他發現達內教育評價一向以培養學員進入IT業界工作為名,也吸引廠商直接派人來面試,達內教育評價也常受到同業以及PTT酸民的攻擊。這天來的廠商是內湖科學園區的科技公司,在業界以幫金融機構撰寫軟體為名。金融機構御用的軟體,都一定要有高度的保密度,才能防止駭客在「出神入化」之中,將客戶的資料、財產通通摸走。

 

這間科技公司的 HR 問吳同學:既然同樣是幫金融機構撰寫軟體,為何不選擇直接去銀行面試時,吳同學表示:達內學習的期間,也有 ( 金融機構 ) 人員找他維護 COBOL ( 註:一種老舊的高階程式語言,現今台灣大多數銀行,尤其是傳統的那幾間還是使用 COBOL 跑在那些老舊的機器 ) 。但是隨著網銀、新網銀及 APP 等新型態的銀行網路系統功能逐年提升,COBOL 很快就會面臨被 JAVA 取代的窘境。

 

而今日大多數銀行雇用的資訊人員仍以 COBOL 程式人員為大宗,若有需要新型態的網路銀行、APP 等系統則還是委託坊間的科技公司撰寫維護。

 

但是吳同學的人生才要開始,若讓他直接去當 COBOL 人員可能面臨跟其他資深 COBOL 工程師一樣,幾年後就必須退下的窘境。所以吳同學直接表示:「若能透過達內教育 (學習 Java 課程並參與就業媒合),則可直接進入 Java (業界)」

 

當寫出來的程式可以運行的那一刻……成就感讓我不覺得與電腦為伍痛苦,在Java面試中,吳同學不斷強調學習 Java 課程讓他感到很有成就感,甚至「不覺得長時間與電腦為伍痛苦」。吳同學陽光、積極的笑容與態度,彷彿他的體傷不存在般、也沒有傳統工程師陰鬱的「宅味」。他只為了學會 Java 技能並得到想要的工作而充滿感恩,知性的 HR 小姐被吳同學的正能量感染,自然而然,吳同學的拿到了 Java 工程師的 offer!

 

半年的努力換得了這麼優質的工作,吳同學覺得投報率真的很高!所以真的很建議大家可以多花時間去學習,少花時間去寫那些抹黑、酸人的文章。

 

 

推薦文章:

Java課程讓我百萬年薪科技新貴之路只需要六個月!

Java課程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程式語言之一?那你還不快學!

中國IT教育領導品牌 達內教育集團第一家海外授權中心

美國NASDAQ上市公司、外商IT教育培訓企業

林同學的親身經歷,告訴你達內教育評價好不好!

想要進入IT界,達內教育是首選!
想要進入IT界,達內教育是首選!

林同學是我大學同學,他說只花四個月的時間,達到他想要的目標,他給達內教育評價一個大大的讚,聽完後我也要報名了!

達內教育是成立15年,並於2014年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Nasdaq:TEDU)的達內教育集團,在台北成立第一家海外授權中心,透過多年線上及線下整合的經驗,在台培養優秀IT人才並推薦至海內外知名企業,讓台灣科技人才在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

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顯示,未來幾年內我國軟件行業的從業機會十分龐大,每年對軟體人才的需求將達到80萬 -100 萬人,而現有行業從業人員只有 50 萬人左右,專業開發人員不到25萬,缺口很大。而.Net具有很多明顯的優點,可以提高開發人員的效率,減少bug,加快應用開發並簡化使用。本期記者專訪達內清華園中心MSD1404班就業明星林*彥同學,畢業於臺灣國立中央大學,由於同學說達內教育評價不錯,因此開始進入達內學習專業的Python及Java課程,畢業後以NTD 45000入職業內領先雲計算基礎業務平臺開發公司——智慧雲聯。林同學對記者分享了他來達內學習背後的故事。

 

創業過後重拾IT技術,達內幫助我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林同學告訴記者,在來到達內之前,其實他有過IT工作的經驗,工資也並不低。只是因為後來自己創業以後想重新回到IT行業。記者不禁疑問:有IT基礎、工作出色的人為何還要選擇進入達內培訓?習慣了工作狀態的林同學,突然轉化成為學生身份、進入學習狀態,會不會有不適應的情況?林同學告訴記者:“在我工作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我之前在學校所學的知識點其實並不紮實,在工作中會有力不從心的時候,恰逢我當時創業後覺得還是IT行業最適合我,而朋友告訴我達內能夠真正的提升我們的技術水平,不僅如此,它提供的專業課程如PythonC++Web前端培訓等,都能有效提升軟體實力及求職技巧,因此我選擇了達內教育。在學習的四個月中,不論是資訊老師,還是項目經理們、上課的老師、關心輔導我們的導師和其他的行政人員,都給了我們很好的支持,讓我很快的對這個班級、這個培訓機構產生了認同感,對於已經工作多年的我,回到一個學生學習的狀態,達內讓我很快的進入狀態,也讓我很享受在這裏上課的狀態。”

 

達內秉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課方法獲學生認可

林同學說:“學習一開始,原來預想我可以輕鬆面對課程,在上了一周課程之後,我才認識到自己以前了解的知識太少,太不透徹。在以前,很多技術為什麽要這麽用,語法為什麽這個方法會比較好,這些都是原來我不會去想的。但是楊老師的課程會把他的邏輯思考過程,一步一步很清楚的告訴大家,這些我覺得比那些語法的使用還要重要。我覺得達內非常好的一點就是它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後來的學習過程中我越發的覺得達內培訓的思路、分享的經驗,都不是一般工作可以學習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老師能站在Java的角度去看C#的寫法,又能站在C#的角度,去看為什麽Java會設計這樣的架構,這是我自己覺得最寶貴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樣的想法。畢竟我們接下來馬上要面對的是社會,不是學校,不可能有老師們能陪著我們過一輩子,教我們一輩子,所以這些方法對我來說是特別受用的。”

經過了達內的培訓,林同學成功入職智慧雲聯,拿到令人羨慕的高薪。他對記者由衷地說,在達內好好學習,普通的技術面試根本不成問題,所以那些大學並沒有學紮實的學生和希望能進一步提升自己實力同學可以考慮來達內學習,只要付出正常的努力,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達內實現了我的目標,用編程能力武裝了自己,使自己在求職中充滿信心,最終獲得了讓自己滿意的OFFER。我只能說,這四個月,真的很感謝達內,要我給達內教育評價的話,我會給它一個大大的讚。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盡快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能好好的發展,以報達老師們對我們辛苦的教育栽培。

 

推薦文章:

程式課程選達內,美上市IT課程教育集團

張忠謀”很多工作將被AI取代”,但有python課程,我不怕!

厭世代正風行?來上Java課程可以幫你扭轉困境

達內IT教育來台設點 媒合學員就業

 

想要彈性工時薪資高的工作?來上網路行銷課程,你也可以辦到!

想要彈性工時薪資高的工作?就來上網路行銷課程!
想要彈性工時薪資高的工作?就來上網路行銷課程!

你知道嗎?現在電商市場很廣泛,工時彈性又薪資高,害我忍不住也跟我哥一起去上網路行銷課程了!

 

話說我們身處在IT時代,一切講究標準化、流水化,現在整個社會走向個性化,整個變革是年輕人的機會。3C不僅帶給我們生活上的便利性外,還改變我們的傳統消費型態,不僅生活用品可以從網路購買外,連奢侈品也開始與電商合作。

 

你能想像嗎?由於近兩年來,隨著互聯網大眾消費市場流量紅利到頭,網路行銷課程也開始吸引更多民眾報名外,電商巨頭開始把更多目光投向尚未充分挖掘的細分市場,以尋找新的增長點。成功的案例包括專注下沉市場的拼多多,以及關注中端用戶生活的網易嚴選。拼多多、網易嚴選跑通模式後,這兩個賽道變得越來越擁擠,、京東開始思考如何向上爭奪奢侈品電商市場的增量,恰逢此時奢侈品行業在歐美日韓等主流消費市場面臨業績大幅下滑的窘境,年增速高達17%的中國市場成其救命稻草。

 

中國奢侈品消費的高增速主要來自線上。根據報告,中國奢侈品線上消費占比從2015年的6%增加至2017年的9%;2016年至17年,中國奢侈品消費總額增速20%,其中線上增長43%,遠超線下的19%。奢侈品的線上消費市場還在不斷擴大,貝恩諮詢資料顯示,到2025年,電商管道的銷量預計會占到奢侈品消費整體的四分之一。這麼看來,無論對電商巨頭還是奢侈品品牌而言,做奢侈品電商似乎成了獲得增長的一條明路。然而,奢侈品電商一路發展並不順暢,為此奢侈品牌也嘗試了入駐大眾電商平臺、開設微信商店等多種電商化道路。

 

艱難發展的奢侈品電商

電商巨頭以資本介入的方式在奢侈品圈活躍起來,是最近一兩年的事,但奢侈品電商並不是新事物。早在2009年,國內的奢侈品電商開始迎來第一個小高潮,尊享網、奢品網、走秀網、佳品網、唯品會等一批奢侈品電商興起,但它們最終都沒有成功。自2014年後,尊享網、品聚網、佳品網等奢侈品平臺等均先後倒閉,沒有退出歷史舞臺的唯品會等紛紛轉型,魅力惠也轉投阿懷抱。

 

奢侈品電商的倒閉潮其實和反腐行動遏制“送禮型消費需求”有關,但是最大的問題點在於於經營模式出了問題。正如《彭博商業週刊》所提及的,彼時國內奢侈品電商都借鑒了美國奢侈品電商Gilt的模式,通過會員制、折扣等方式銷售大牌。然而,Gilt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在於美國奢侈品大量庫存和積壓品,Gilt則負責幫奢牌銷尾貨。而在中國這個模式是走不通的:奢侈品市場長期供不應求,品牌商擁有很大的話語權,這令國內的奢侈品電商很難拿到貨源,需要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如今,隨著中國奢侈品線上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國內外的奢侈品電商都期望在中國市場找到新的發展機遇。但目前的情況是,即使是已經做到上市的YNAP、Farfetch和寺庫,在資本市場的發展依然不容樂觀。為了能在奢侈品圈站穩腳跟,它們都在尋求巨頭的支持。YNAP已於2018年6月宣佈退市,投入曆峰集團懷抱,如今還搭上了電商巨頭阿裡的時尚快車。老對手Farfetch已于2018年8月21日遞交IPO申請,拿到來自京東3.97億美元的投資,但其今年上半年虧損超過7000萬美元,這份難看的財報或將影響其IPO進程。本土奢侈品電商寺庫境況也很不明朗,上市首日就破發,股價跌了23%,兩周後跌幅繼續擴大,超過38%。

 

低價引流策略的失效

除了受政策影響大、經營模式有問題,奢侈品電商發展艱難還在於,奢侈品和電商之間的天然矛盾仍未解決。奢侈品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壁壘在於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極致的用戶體驗,包括購前體驗、售後服務等。在購前體驗中,店鋪選址、新品展示、店內環境、導購員的講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服務。而在售後服務方面,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也十分重要。這些體驗都極度依賴線下實體店,是電商營造的虛擬購物環境所做不到的。因此,寺庫等奢侈品電商依然沒有放棄線下管道,探索將線上線下管道打通的新零售門店。

 

更何況,二者在獲取使用者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這個差異在中國市場尤為明顯。電商作為平臺需要大量的流量來維持平臺的運營和高增長。因此它們的習慣打法是採用低價這種最高效的引流方式。然而,低價帶來的高流量對奢侈品品牌來說卻沒有多大意義,奢侈品只需要消費力最高、對炫耀性消費文化高度認同的那部分使用者。它要做的是提供精准的服務以滿足它們的需求,絕不是通過價格戰這樣激進的方式來獲取使用者。

 

然而,在中國無論哪家電商平臺,能夠黏住用戶的最大優勢都是低價和極速的物流服務,但這種做法很難保證奢侈品的調性。大力度的折扣帶來的大訂單量,很可能導致物流服務品質的降低,這令奢侈品失去調性得不償失。因此,巨頭在吸引少量大牌入駐大眾電商平臺之外,將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放在了投資國外成熟的奢侈品電商、自建專門奢侈品電商平臺等舉措上。

 

更糟糕的是,國內的電商平臺始終沒有解決假貨問題。各大奢侈品集團對中國電商巨頭也是“又愛又恨”。既期望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實際的銷量,也在提防它們售假。LVMH集團、開雲集團仍然常年和中國的電商巨頭因售假問題打官司。就在兩周前,開雲集團旗下的知名奢牌Gucci還放狠話表示不會考慮和阿里京東合作,理由是這些平臺假貨氾濫。

 

為何奢牌偏愛微信?

根據《2017年中國奢侈品電商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奢侈品市場已達千億規模,過半消費者傾向于線上上購買奢侈品,其中23至37歲的年輕人是奢侈品線上消費的主力軍,而這部分使用者日常使用頻次最高的產品不是電商,而是各類社交媒體。也就是說,奢侈品相當一部分的新用戶是愛用社交媒體的年輕人。基於此,奢侈品牌開始重視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

 

資料顯示,超過90%的奢牌已選擇入駐微信,它們均開通了官方公眾號,大部分品牌還選擇開設快閃店、品牌直營的微信小程式商城,或通過gogoboi等KOL推廣銷貨。在大牌的入駐數量上,微信也不比天貓等平臺少,Burberry、Coach入駐微信,而LVMH旗下的紀梵希、迪奧也開始在微信上以閃購的方式測試市場需求。微信管道產品的SKU也豐富起來,不少品牌們開始選擇在微信上發售手袋、時裝等核心產品,而天貓等平臺仍是以彩妝和護膚品為主。

 

在賣奢侈品這件事上,與垂直電商和大眾電商平臺相比,微信有其獨特優勢。微信的流量擁有超過10億的月活用戶,高於京東等電商平臺。同時,頗受奢侈品青睞的京東商城也有超過20%的流量來自微信,也就是說,微信還能為電商平臺銷貨貢獻一部分力量。此外,它還為品牌主提供朋友圈廣告位、即走即用的小程式、和長期入駐的微信商城,不僅能為品牌主提供一整套行銷推廣方案,還能提供銷貨管道。

 

作為社交媒體,微信的打開率要遠遠高於電商平臺,能夠在購物之外的場景下引導用戶消費。更重要的是,基於其熟人社交屬性,微信能給奢牌帶來電商平臺無法塑造的獨立感和區隔感。大型電商平臺消費分層明顯,旗艦店、代購混存、品牌眾多且雜亂,奢牌很擔心這些魚龍混雜的鄰居們會給自己帶來不利影響。電商巨頭們顯然也意識到了這點,天貓因此專門為奢牌開闢了Luxury Pavilion頻道,只有經常流覽消費高端品牌的用戶才能找到入口。不過這個頻道仍然混在平臺內的各類頻道中,在易得性和便利性上都不夠好。

 

這麼看來,從長遠來看,投資奢侈品電商、自建奢侈品電商平臺以及在天貓京東商城等電商平臺運營奢侈品牌都是必要的佈局,但短期來看,入駐微信是目前性價比最高、最便利、操作也最簡單的方式。無論是奢牌還是電商巨頭,首先要做的是運營好這個管道外,再加入上受過專業的網路行銷課程UI大數據技術訓練的人才,就能夠提升整個電商營運績效!

 

既然時代已經在變了,那麼你準備好了嗎?

 

文章來源:
焦点分析丨马云刘强东都行动了,奢牌为什么还是更愿意在微信上开店?

 

推薦文章:

想進入正熱門的自動駕駛領域的黑手們!上Python課程就對了

達內課程先就業再付款

透過對的Java課程,讓你從茫然的畢業生中脫穎而出!

有了網路行銷,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一個成功的案例,讓你秒懂UI課程是如何影響台灣的零售業!

努力很重要,但UI課程是關鍵!
努力很重要,但UI課程是關鍵!

在如此競爭的環境下,為何屈臣氏還可以坐穩台灣連鎖藥妝龍頭?其實努力很重要外,UI課程是關鍵!

 

「我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屈臣氏台灣董事總經理弋順蘭眼睛瞪得大大地,一再表示台灣零售市場非常競爭。而這些年來,屈臣氏能夠守住台灣實體連鎖藥妝龍頭地位,並交出優於台灣整體零售市場成長表現的背後,除了外界看到的改變,其實還有更多外人看不見的投入。

 

推科技店、App改版,屈臣氏大動作數位改革
屈臣氏集團在2012年宣布投資港幣10億元(約合新台幣40億元)發展數位科技,2014年在台灣便有了屈臣氏網路商店。到今天,電商已經成為屈臣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弋順蘭表示,「電商的一個成長,是我們整體成長很重要的動能,非常非常重要的動能。」她指出,過去4年來,電商每年都是倍增成長,至今對屈臣氏台灣整體營收占比已經非常接近兩位數。

只是電商發展雖重要,屈臣氏集團也很快意識到,數位發展不單純只是在線上開店這麼簡單。加上2017年正逢屈臣氏來台30周年的時機點,他們順勢啟動一連串品牌換新與數位發展計畫。其中投入許多瞭解Python、Java及UI課程等人才,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今(2018)年4月開幕的最新一代品牌概念店——Tech-Fun玩美概念店。這個概念店除了在門市的色調、櫃位、裝潢做改變,也加入更多科技元素,如虛擬化妝機Style.me、點點購虛擬貨架、Makeup Station試妝站、自助結帳機台等。

除此之外,近期屈臣氏還有另一個數位變革的大動作,就是推出Watsons App 2.0更新版本,以及隨之而來的屈臣氏自有支付工具Watsons Pay等。目前屈臣氏會員App下載量已經突破200萬次,弋順蘭預告,後續以App為核心,還有許多新服務將陸續上線。在這些看得到的改變之外,屈臣氏同時間在內部其實還採取了許多外界看不見的改革計畫。

 

不是O2O,而是O+O
如弋順蘭雖多次強調電商是屈臣氏過去幾年維持成長動能的關鍵要角,但她也說,如果只有電商成長,全店營收卻下滑或停滯,那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重點在於,電商業績成長的同時,如何拉升門市業績和整體業績也能一同向上?首先就組織面來說,弋順蘭表示,在屈臣氏不是只有電商團隊要扛電商的業績,而是從行銷、IT到門市人員,基本上從上到下,人人都得把電商納入個人績效評量。相對地,電商部門也要對全店業績負責。

而且相比於在零售業經常被討論的「O2O」(online to offline),屈臣氏奉行的方向則是「O+O」,也就是線下加線上。她舉例,目前在屈臣氏網路商店下單的客戶,約有兩成會選擇到門市現場取貨。這時門市人員的服務如果到位,扮演現場購買的「觸媒」,就有機會利用線上商店導進來的客戶,為實體店創造額外業績。

實際上,弋順蘭表示,目前選擇網訂店取的顧客,現場加購率已經接近50%,創造出一個正向購物循環。反之,透過實體購買發送網路門市折價券等作法,線下客也可能被導到線上。而她相信,不論對電商或實體門市人員來說,從這個結果應該可以感受到,兩邊是相互拉抬,而不是相互瓜分業績的關係。

 

發展線上同時,門市服務也要升級
此外,弋順蘭深信:「人和人的互動永遠不會沒有。」即便屈臣氏內部也曾對市場火熱的「無人店」話題有過討論,但最終他們認為,屈臣氏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提供美妝和健康諮詢,而不單純只是提供快速和方便的便利商店,或是變成一個純粹用來展示的體驗空間。也因此,為了幫助門市人員可以更專注在現場服務,弋順蘭透露,屈臣氏過去多年來內部其實一直默默進行名為「lean store」(門市流程簡化)的計畫。

「因為店內員工就是這麼多,你要他做很多行政工作、店務工作,他就沒辦法做服務了。」弋順蘭說:「所以我們一直去看,那些店務是可以靠系統幫忙,或是那些店務太傳統了、過時了,應該不要做了。」不過她也直言,「人是習慣的動物,會一邊抱怨為什麼每天要做這個、這很花時間,但你忽然要他不要做,他也沒辦法不要做。」所以流程簡化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改變,是一個必須長時間努力的過程。

 

改變片段數據分析,在台灣招募數據科學家
最後,要談屈臣氏維持業績成長背後的影武者,一定不能忘了提「數據分析」。弋順蘭強調,屈臣氏其實很早就開始做數據分析,目標是希望每一項決策背後,都可以有數據為依據。而且因為會員制度推動得早,從2008年至今,在台灣已經累積達520萬會員,貢獻屈臣氏超過八成業績,是他們在大數據應用上的最堅實基礎。

不過屈臣氏可以獲取的數據量不小,也確實可以用利用這些大數據分析去推播客製化訊息、做門市調整,或是應用在活動設計上等等。但去(2017)年10月在屈臣氏集團針對全球市場主管舉辦的一場數位訓練及UI課程中,弋順蘭驚覺,過去所做的數據分析太過片段,多是各部門各做各的,缺乏整合。舉例來說,過去在屈臣氏的門市資料會交由門店負責分析、會員數據就由CRM(顧客關係管理)團隊分析,兩邊數據沒有相串互接和整合。特別讓弋順蘭覺得可惜的是,現階段他們還只能做到數據分析,沒辦法做到更往前一步的預測。

因此今年屈臣氏集團特別成立了Data Lab數據分析團隊,同時弋順蘭也在爭取到在台灣設置數據科學家,目的就是要讓門市數據、會員數據、銷售數據,一直到產品和社群反饋,都可以跨部門串聯、相互作用,然後發揮更大的數據價值和力量。「你沒有進步,在原地就是退步。」弋順蘭認為,不論大家稱這是新零售時代也好、O2O也罷,源頭都是來自消費者行為的改變。「在他(消費者)需要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滿足他。」這是零售業永遠的挑戰。

文章來源:坐穩台灣連鎖藥妝龍頭,那些屈臣氏背後你沒看到的事

 

延伸閱讀:
稱霸排行榜的五大程式語言你都瞭嗎? 除了熱門的Java課程,你還可選….
給自己一個高薪高品質的未來,成為UI工程師!
厭世代正風行?來上Java課程可以幫你扭轉困境!
達內教育開幕 培養台灣IT人才進入全球企業

要進入亞馬遜當工程師很難?上過Java課程你會發現並非如此!

想成為亞馬遜員工,Java課程可以幫幫你!
想成為亞馬遜員工,Java課程可以幫幫你!

嘿!想跟我一起進微軟工作嗎?跟著我一起去上Java課程,給自己一個進知名軟體公司機會!

投遞簡歷往往是現在求職過程中的第一環節,除去個人資質能力之外,簡歷的寫作品質也直接決定著求職者能否進入到面試環節。本文作者Terrence Kuo 是一名軟體工程師,他將自己在簡歷寫作方面的成功經驗在本文中進行了分享,這份簡歷讓他成功進入了Google、 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蘋果公司的面試環節。

就是這份簡歷讓我成功進入了 Google、 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蘋果公司的面試環節,而且這些面試機會都是我通過線上職位申請這種一向被視作“簡歷黑洞”投遞途徑的方式來獲得的。線上職位申請是當下人們求職的一種常見方式,因此競爭力格外激烈,獲得面試的機會也就相對渺茫,但我正是通過這種最常見的方式成功拿到了上述幾家大型科技企業的面試機會。

我是怎麼做到的?在本文中我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我的簡歷內容進行逐項分析:

解釋我製作簡歷時所做的選擇和取捨

為什麼我相信這份簡歷能讓我拿到大企業的面試機會

你怎樣才能創作一份更好的簡歷

我之所以決定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在最初開始找工作的時候,我投了海量的簡歷,但得到的面試機會卻少之又少。如果在當時能有這樣一份適用的簡歷供我參考,對我來說自然可以少走許多彎路。

本文內容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展開:

1、採用最常見求職方式,卻得不到面試機會—我最開始求職時所遭遇的沮喪與挫折

2、評估簡歷內容:進步—思考不同的簡歷內容創作,提高進入面試的機會

3、通過實例學習如何創作一份優秀的簡歷—對我的簡歷內容進行逐項分析

採用最常見求職方式,卻得不到面試機會

 

線上求職申請

你可能瞭解每家公司為崗位線上申請所提供的網站連結,就是那種很典型的人才需求網頁,展示公司當下所需的一系列崗位,你可以點擊具體職位瞭解關於這一職位的描述以及具體要求。但是接下來你可能會發現這些職位描述中所用到的一大堆詞語你可能連聽都沒有聽說過,本來你覺得自己完全可以勝任的崗位現在卻感覺有些不確定了。

儘管如此,你仍然需要進行職位申請,因為你需要一份工作。於是,你線上填寫求職表格、點擊提交,然後開始等待並希望能夠得到對方積極的回應。在這過程中,你可能會收到如下三種不同的回應方式:

1、電話面試(耶,有機會得到這份工作!!!)

2、直接拒絕(哎,從頭開始……)

3、沒有回復(也太不禮貌了吧!)

重複這一過程,直到成功找到工作……對嗎?

可悲的是,這就是許多人在尋找工作或者實習機會時所經歷的典型過程。線上申請幾家公司的崗位,被拒或者直接沒有回復。之後,再繼續申請另外的公司崗位,繼續被拒或者石沉大海,沒有任何回應。一而再,再而三,重複這一過程。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做這相同的重複性任務,就是為了得到相同的、令我們一次次失望的結果嗎?你可能會說為了得到面試機會,每個人都需要經歷這一過程,對吧?因為只要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那至少我們就擁有一線希望,對吧?要不然,要怎樣做才能進入面試呢?

 

評估簡歷內容:進步

“通往成功的路上總要經歷沮喪和失敗。”—Dale Carnegie(《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一書的作者)

對於無法進入面試環節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考慮如下兩種解決方式:

1、細細研究你的求職簡歷

2、思忖從投遞簡歷到獲得面試機會這其中所走的路是否正確

本文我們將重點探討第一種方式,因為無論你最終決定走哪條路去獲得面試機會,簡歷幾乎是所有企業用來對你進行評估的一個基礎。因此,在本文中,我會逐項細細檢查我的簡歷內容和資訊,集中討論如何創建一份不俗的簡歷。通過線上投遞簡歷的方式獲得面試機會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事情,因為你的簡歷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被投遞到招聘經理的手中。首先,它必須通過線上關鍵字過濾,在招聘人員短短 6 秒的審視過程中給人一種出色、脫穎而出的感覺,然後才能到達招聘經理手中,由他們來進一步決定你是否符合他們的職位要求,是否可以進入面試。

即便存在這樣諸多的困難,我仍然通過線上申請方式進入了 Google、 Facebook、亞馬遜、微軟和蘋果公司的面試環節。想知道我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嗎?那就是不斷地嘗試並且吸取教訓與經驗。我從本科二年級就開始進行線上申請,迄今為止可以說是申請過數百個不同的軟體工程職位。開始進行線上職位申請時,自然以絕大多數回復都是拒絕收場,但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學會了怎樣去調整簡歷內容。到我大四那年,我幾乎可以做到,對於每個線上申請的職位,我都可以得到面試機會。而讓我進入這些面試環節的簡歷正是我在本文中所列舉的這份簡歷。

我用了四年的時間對簡歷進行不斷的修改與測試,最終才能達到實現高幾率面試機會這樣的效果。根據我的自身經驗,我總結出了一套簡歷寫作原則,可以幫助你更好的創作簡歷內容。這些簡歷寫作原則幫助我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工作,相信也可以幫助你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雖然我自己是用了四年的時間才逐漸摸索出這一切,但經過我的總結和提煉之後,你就不必再經歷如我一般的坎坷和曲折,少走許多彎路。因為我是軟體工程崗位方向,所以我的簡歷創作也是以軟體工程為例,希望本文能夠為軟體工程領域求職者提供一站式簡歷創作指導服務,這樣你就不必再浪費時間搜索不同網站,整合資訊。

 

舉例說明怎樣創作一份優秀的簡歷

“方法可能有一百萬種,但原則其實很少。掌握原則的人才能成功選擇自己要採用的方法。只是嘗試不同的方法而忽略原則的人註定會身陷困境。”—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

招聘人員沒有那麼多時間來耗費大量的時間流覽你的簡歷內容,每位元招聘人員閱讀每份簡歷的平均時長不到六秒鐘,所以一定要保持簡歷內容與長度的簡潔明瞭。

分為如下幾個部分(頭部資訊、教育背景、就業履歷、軟體專案、技能)這幾個部分按照重要性進行從上往下的順序排放,“個人專案”部分對於想要尋求軟體工程職位工作的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整體佈局以及各個部分格式看上去整潔、一致確保每一部分內容都與整體佈局風格和形式相符。風格一致很重要,因為這樣可以增強可讀性。那為什麼這份簡歷那麼有效,能夠讓我拿到這麼多優秀企業的面試機會呢?接下來我們一一探討。

 

你是誰(1)

目標受眾:任何需要創建一份簡歷的人

簡歷開始部分真的很簡單,就是你的名字。你需要將你的名字置於簡歷最頂部,並採用簡潔、清晰、一目了然的字體進行展示。無需什麼繽紛的色彩或者花哨的字體,簡單明瞭就足夠。你希望招聘人員遠遠地就能輕鬆看清你的名字,因為你肯定希望他們對你有印象,知道你是誰。只要付出最小的努力就可以讀取簡歷內容的招聘人員自然快樂指數更高一些,而這樣的招聘人員更有可能讓你進入面試。

重點:讓招聘人員可以最輕鬆、最容易的找到你的名字。

 

聯繫方式(2)

目標受眾:任何需要創建一份簡歷的人

聯繫資訊內容的呈現就應該像你的名字一樣,越簡單清晰越好,這一點非常重要。哪怕你其它資訊都搞砸了,也不要搞砸這一項,要不然招聘人員怎麼聯繫到你呢?

重點:確保輸入正確的聯繫資訊。

 

教育背景(3)

目標受眾:任何擁有學位背景並且需要創建一份簡歷的人

如果你正在上大學或者已經大學畢業,那本科教育應該是你簡歷正文的第一部分內容,因為能夠接受本科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成就。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資料顯示,在“年齡為 16 至 24 歲的高中畢業生中,只有 66.7% 的畢業生能夠繼續進入大學就讀”,所以你應該以自己的本科教育背景為傲,並且將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需贅言,這項教育背景就足以告訴招聘人員你在教育和學習方面的投入。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科技在不斷變化,而教育與學習的能力是決定你未來能夠適應這種變化,取得成功的一項重要指標。

在介紹過程中,確保自己能夠列舉與所申請職位對應的相關課程。也許義大利美食歷史課程聽上去很是有趣與新穎,但它對於電腦科學崗位的申請來說毫無裨益。將申請職位對應的相關課程如:Python、UIC++Java課程等,一一列舉出來可以顯著提高招聘人員和招聘經理對你的打分,他們看到這些相關課程內容會認為你更有可能具備勝任該職位的能力和資質。

重點:介紹教育背景,並列舉與求職崗位相關的課程。

下面就是平均學分績點(GPA)的介紹,在探討這一部分之前,我們需要先回想一下簡歷的主要目的所在。簡歷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通過一種簡潔明瞭的方式展現出自己的知識背景、技能和所獲得的成就。所以,我們需要在簡歷中添加你自己認為引以為傲的內容,那些能夠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通過簡歷這一媒介,你希望能夠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讓招聘人員和招聘經理有想要對你進行進一步面試的想法。

明確簡歷這一目的之後,我們再來談平均學分績點問題。你在學校的平均學分績點是否能夠令人對你產生好印象這一點非常容易判斷,如果你的平均學分績點低於 3.0,那就沒必要讓它出現在你的簡歷中。直接刪除這一部分資訊,因為它只會對你產生負面影響。如果你的學分績點在 3.0-3.2 之間,那就需要進一步斟酌是否要提及這一資訊。就我個人經驗而言,一些企業要求的最低學分績點往往是 3.2,但這些公司主要是金融類或者定量分析公司,大多數軟體類企業很少會對你的學分績點做出要求。如果你的學分績點在 3.2 以上,那就無需遲疑,直接在你的簡歷中進行展示即可。

如果你的整體學分績點不太理想,那也不要擔心,因為你可以發揮一下自己的創意。以我為例,由於我在大一那年在像工程以及人文等統修課程上成績表現不佳,導致我整體的學分績點為 3.2。但是我在專業課程方面成績都比較好,專修課程學分績點能夠達到 3.44,可以說是很高的一個水準了,所以在簡歷中可以有所側重、有所取捨的進行展示。

其實在簡歷中你可以通過很多方法來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即便是那些本來看上去對你不利的內容也是如此。像上文我所提到的專修課程學分績點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發現很多這樣的方法。以自己的成就為榮,但也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因為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你。在誠實守信的前提基礎之下,凸顯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重點:不要讓平均學分績點決定你的能力。創作簡歷的目的就在於展現出自己最佳的一面,不要忘記這一原則。發揮自己的創意,但不要說謊。

 

就業履歷(4)

目標受眾:具有軟體工程工作經驗的求職者

如果你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也不必擔憂,這是我在大四那年申請全職工作時的簡歷,那時的我有幸通過夏季實習積累了相關的工作經驗,但這並不是絕對必要的。如果你發現自己在這一部分沒有太多可以填充的內容,那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個人專案”部分。

雖然擁有工作經驗看似能夠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但在尋找軟體工程職位工作時,並不是所有的工作經驗都有效。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只列舉與你申請職位相關的工作經驗。例如,如果你的工作經驗是指之前做過零售收銀員或者食品行業服務員,那就沒必要在簡歷中提及這部分內容。很不幸,你收銀的能力或者是餐飲行業的服務能力無法表明你可以勝任軟體工程師職位。

招聘人員的目標就是實現求職候選人與合適職位之間的匹配,因此將你過去做過的與本次申請職位相關的工作經驗展示給招聘人員看是至關重要的一點。要做到這一點就意味著你要創建各種不同的簡歷,每一種簡歷都是針對你感興趣的不同工作而量身定制。這一操作其實就類似於你在申請大學時所做的事情一樣,你必須針對你所申請的不同的大學撰寫不同的申請材料,因為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文化氛圍和學校願景,你不可能只用一篇通用、一刀切似的申請材料來完成不同的大學申請工作。在你求職過程中也是如此,你需要根據你所申請的工作和職位量身定制你的簡歷。

最後關於時間問題多說一點。在簡歷中需要先列舉您最近的相關工作經驗,依次往前順推排列之前的相關工作履歷。對於本科生來說,就是大學之後的相關經驗,高中或中學的成就應該就無需再提了。

重點:為你申請的每一類工作量身定制不同版本的簡歷,沒有一個通用版本的簡歷可以適合所有不同的職位。

在寫簡歷過程中最難的地方可能就在於如何以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將您在過去工作中的成就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描述出來。所謂有意義並且令人印象深刻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是說你在簡歷中的描述要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要能讓招聘人員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正是我們所尋找的人,他擁有我們所需要的職位技能。這個人在過去的工作崗位中發揮了自己應有的作用,這就是我們想要進一步面試或者招聘的人。”就業履歷部分的主要目的就在於展示你在以往工作以及崗位中所發揮出的影響和價值。你的目標就是要向招聘人員展示你是可以完成他們的職位任務並且可以完成的很好的那個人。

為了在我的簡歷中以最好的效果來展示我在過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我採用的是由 Google 前人力運營高級副總裁 Laszlo Bock 所提出的一個句式:

“通過……實現了……的效果,提高或者改善(衡量標準)……。”

“Accomplished [X] as measured by [Y] by doing [Z]” — LaszloBock

在我所提供的簡歷版本中,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一句話:“通過集成油量表感測器並設置電池節電狀態,將設備的電池壽命提高了 8%。”(Improved device’s battery lifespan by 8% by integrating a fuel gauge sensor and establishing a battery saving state)

逐一對應分解一下我的這句話:

通過……:通過集成油量表感測器並設置電池節電狀態

實現了……的效果:改善了設備的電池使用壽命

提高或者改善(衡量標準)……:提高8%

可以說在我簡歷的這部分內容中,我每一句話都是借鑒或者參考的這種句式。你在製作這部分簡歷內容時,也可以參考以下動詞:

以下是我總結出的幾個類似實用的句式:

通過……降低(增加、改善)了……達……的比例

為……對……進行了重新設計

通過……實行……達到……效果

利用……做……實現了……

英文:

Reduced _____ by _____ by _____.

Redesigned _____ for _____.

Implemented _____ for _____ by _____.

Improved _____ by _____ through _____.

Utilized _____ to _____ for _____.

Increased _____ by _____ through _____.

Integrated _____ by _____ for _____.

Incorporated _____ for _____ by _____.

重點:“通過……實現了……的效果,提高或者改善(衡量標準)……。”是向招聘人員或者招聘經理展示你在過往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及影響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最後,對於每一項工作經驗我都會後續追加上“所用到的知識”這一條目內容,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通過明確說明我在專案中應用到的知識技能,從而讓招聘人員清楚地瞭解我所熟悉的技術和能力。

另外,這樣一來,在簡歷最後的“技能”部分,我也可以簡潔、俐落的進行展示即可,無需再長篇贅述。由於我上過Java課程及其他的相關程式語言,招聘人員藉由查看最後技能部分可以對我的電腦語言能力有一個清楚的瞭解,如果他們想要查看我是否具有使用某種特定工具、框架或庫的知識能力,那他們可以通過查看我的專案來瞭解這些具體資訊。

 

個人項目(5)

目標受眾:尋找軟體工程職位實習/全職工作機會的學生+軟體工程職位部分申請人

 個人項目對於激發招聘人員或者招聘經理的興趣可以說不可或缺,因為這能夠表明你對程式設計充滿熱情。個人專案可以是與程式設計相關的任何內容,無論是一個 Python 腳本、一個 Java 程式、網頁,還是一個移動應用程式等。這些專案能夠表明你是真的對電腦科學充滿興趣,並且你有很強烈的意願想要成為一名軟體工程師,所以你才會超出自己的學業之外去自己主動創建一些東西。

具有這種自己去創建一些東西的主動性可以說是讓招聘人員印象深刻的一種特質,這就表明你願意付出努力去擴展您的電腦科學知識,並且你願意付出額外的工作和努力去實現這一點。因此,個人項目是證明你在這一領域具有自我主動性與個人濃厚興趣的一種絕佳的方式。除此之外,個人項目的另一個好處在於,你在操作個人項目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技能能夠直接適用于現實的工作之中。這些技能如果你只是單純待在學校通常是不會用到的,但是在個人專案工作中就會用到,例如使用標準框架/庫、瞭解全棧網頁開發、創建移動應用程式、設置一個開發環境或者是使用 Vim 進行高效程式設計。

提示:你可以創建一個個人網站,用來展示並且記錄你所有的個人專案。這也是可以將你的簡歷進行“虛擬拓展”(超出一頁的篇幅)的一個小技巧。也許我重複的次數足夠多,就會引起你的重視。所以我最後再重申一次,個人項目能夠證明你具有足夠的熱情和奉獻精神,可以讓你去開發出你現在尚未具備的一些工作技能,而這是任何軟體工程工作所必備的條件之一。

“去創建一些 iPhone 應用程式或者網路應用程式,或者無論什麼都行。老實說,只要你有自己創建一些東西就行,具體創建的是什麼並沒有那麼重要。你可以用一個週末的時間就創建出一個個人項目,這就意味著你只需要投入 3-4 個週末的工作就可以讓自己的簡歷從平平無奇變得出類拔萃。真的,我知道有好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 Gayle McDowell(前 Google 工程師,程式師面試指導經典《Cracking the Coding Interview》作者)如果你有一家心儀的企業,你非常想去那裡工作,那讓自己在求職環節中脫穎而出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做一個與你申請職位相關的個人項目。我個人就是通過在 Udacity 上學習免費線上互動電腦圖形課程的方式拿到了 Autodesk 的實習機會,Udacity 的課程教會我使用一款名為 three.js 的 JavaScript 庫,巧的是在 Autodesk 正好有一個軟體工程實習崗位,需要一位元瞭解全棧網站和 three.js 知識的實習生。對於這一技巧我要事先提個醒,這並不是什麼十全十美的技巧策略。這只適用於像 Autodesk 這樣沒有體系軟體工程實習崗位的公司,像 Google、Facebook 和微軟這樣的公司就不適用。

重點:個人項目是必備條件,如果你還沒有創建過個人項目,那現在開始行動!

 

技能(6)

目標受眾:尋找軟體工程職位的任何求職者

看標題就足以說明問題,技能部分需要做到簡潔、俐落。直接列出你希望招聘人員瞭解到你的相關技能,你在這部分列出的與招聘職位描述中資質要求部分關鍵字匹配的技能越多,你的機會就越大。這可以讓你輕鬆通過線上關鍵字掃描環節,當然最終能否進入面試還是需要由招聘人員根據你的整體簡歷內容作出決定。

關於技能部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只是為了證明你適合這份職位而列出所有你認為應該列出的技能。實事求是,否則很容易露餡。給自己留一些餘地,可以列舉出不同技能不同的熟練程度。因為你可能不會對所有的程式設計語言都達到同樣的熟練程度,所以標注出不同的熟練程度可以讓招聘人員及時地瞭解哪些是你最擅長的,哪些是你相對熟悉的。

我傾向於採用以下兩種熟練程度的形容詞:

1、Proficient:我用的非常熟練、用起來非常順手並且現場就可以應對質詢的程式設計語言。

2、Familiar:我過去使用過這種語言,但現在並不是很瞭解,給我一段時間可以再次上手。

其他可用形容詞還包括:

Advanced

Intermediate

Basic

或者

Expert

Advanced

Intermediate

或者

Fluent

Proficient

Familiar

或者

Working Knowledge

Basic Knowledge

重點:線上申請某個特定職位時,參考職位描述內容,並在簡歷中添加相應的關鍵字以增加面試機會。

 

關鍵點梳理總結:

確保你的姓名和聯繫資訊這些內容正確並且一目了然

一定要介紹自己的教育背景,如果你的平均學分績點不甚理想,就不要提或者是發揮創意從不同角度進行介紹

利用 “Accomplished [X] as measured by [Y] by doing [Z]” 句式來有效展示自己在過去工作中的成就

一定要有個人專案,尤其是如果你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情況下

 

寫在最後

這是我在 2017 年大四那年求職時所用的簡歷,雖然這份簡歷讓我進入了眾多軟體工程公司的面試環節,但無法保證能為每一個人都實現這樣的效果。儘管如此,借鑒這些寫作原則和技巧總有裨益。科技在不斷發展,人才招聘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借鑒但不複製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參考這些內容,然後保持自己的特色,做自己。

 

原文連結:

medium.freecodecamp.org/writing-a-killer-software-engineering-resume-b11c91ef699d

文章來源:

英文简历大型攻略:想去谷歌、苹果或微软工作?先过简历这一关

延伸閱讀:

給自己一個高薪的未來,Java工程師

隔壁大媽超羨慕我,想要在家工作就先學UI課程!

用途從外太空到內子宮的Python 課程讓你不被 AI 取代

人人都能是工程師!台灣 IT 培訓中心推「找到工作再付學費」專案,要試試嗎?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是病人的大福音!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

醫生說:人工智慧結合醫療,醫生可以更清楚掌握病人的情形,治療更容易!

你知道嗎?現在人工智慧,正在帶給「白色巨塔」重大改變,但這波 AI 熱潮到底走了多遠,對醫療行業內生態、投資的影響,又是什麼?美國網站 CB insights 日前發表報告,整理出 9 大重點,描繪出目前發展。這份《Top Healthcare AI Trends To Watch》報告指出,「圖像辨識」是 AI 醫療的最好例子之一。例如日前 Google DeepMind 宣布,其研發的神經網路已經能辨識出 50 種眼部疾病,準確度媲美醫生。

另外,製藥公司開始試著透過深度學習開發新藥,例如默克(Merck)集團和新創公司 Atomwise 合作,已來台設點的英科智能(Insilico Medicine)則和 GlaxoSmithKline 攜手。從投資趨勢來看,AI 醫療新創也越來越受到矚目。2013 年起,美國 AI 醫療新創募資超過 43 億美元,投資件數 576 件,在所有跟 AI 相關的募資領域裡,數量居冠。

 

 

人工智慧結合醫療
▲ 美國 AI 醫療新創團隊募資案件數,在今年第二季達到高峰。(Source:CB Insights)

但發展醫療AI的最大障礙之一,就是需要讓現行「不存在」的流程趕上既有發展,以及嘗試這些發展中的新科技。「像是在美國,並沒有統一規格、存放的病患檔案和數據,當病人傳真或用Email寄送檔案時,這些手寫資訊、PDF檔該如何擷取出資訊,會相當具有挑戰性。」但蘋果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找上許多合作夥伴,要解決電子病歷問題,並把電子病歷掌控權放在病人手中。

1. AI 成為一種「醫療設備」

美國 FDA 開始陸續通過 AI 軟體的影像診斷許可。今年 4 月,FDA 認證 AI 軟體中的人工智慧可以在沒有專家協助提供意見的情況下,單獨判斷病患是否罹患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問題。這套 IDX-DR 軟體能辨識出 87.4% 的嚴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創公司 Viz.ai 也被許可分析和辨識潛在中風機率。通過 FDA 審核後,這間新創募資了 2,100 萬美元 A 輪資金,投資人包含了 Google Ventures;GE 奇異支持的新創 Arterys 在去年通過 FDA 審核,能用雲端 AI 平台分析心臟影像。今年則通過用 AI 判斷肝臟和肺部損害分布狀況來診斷癌症。AI 診斷快速通過官方許可,帶來不少商機。2013 年起,有高達 70 間 AI 醫療影像和診斷公司成功募資,件數超過 119 件。

2. 挖掘非典型的風險因素

用神經網路來分析視網膜影像和聲音波紋,有可能有潛力能幫助判斷心臟病的風險。Google 去年在 Nature 期刊發表論文,能透過神經網路學習辨識視網膜影響,用以找出心血管的潛在風險。這篇研究指出,透過視網膜影響,不光是能看出年齡、性別、吸煙等風險因素,甚至還能量化出一些未曾發表過的因素。

另一方面,Mayo Clinic 和一間以色列新創公司 Beyond Verbal 合作,從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病患身上,找出獨特聲音特徵,發現其中兩項特徵和罹患疾病高度相關。一間新創公司 Cardiogram 甚至表示,他們可以從心跳變化的速度來判斷是否罹患糖尿病,準確率高達 85%。

3. 蘋果公司衝擊臨床實驗

蘋果正在用 iPhone 和 Apple Watch 打造治療研究生態系,而大數據將會是 AI 應用的核心。2015 年起,蘋果發表了兩項開源架構:ResearchKit 和 CareKit,用來幫助臨床試驗招募病患和遠端監控健康變化。這項架構允許研究者和開發者打造醫療 App 觀察這些受試者的每日變化。像是杜克大學開發了一款結合臉部辨識演算法和 iPhone 前鏡頭的 App,能記錄自閉症孩童的行為。還有一款有上萬人使用的 mPower App。利用手指運動和腳步分析來研究帕金森式症病人,並讓這些檔案能更廣泛地的被研究社群使用。今年 1 月,蘋果宣布 iPhone 使用者接下來都可以透過旗下的「健康」App,從他們的合作機構中取得自己的電子病歷,包含過敏等資訊。6 月份,蘋果再發表健康紀錄 API 給開發者,由使用者自主選擇,是否提供個資給第三方應用和醫療單位。

4. 大藥局的 AI 轉型記

傳統大藥商正積極和 AI 新創尋找可能性。今年 5 月,知名藥廠輝瑞(Pfizer)宣布和新創公司 XtalPi 合作,後者是一間由騰訊和 Google 支援的 AI 公司,希望能改善小分子藥物的製程,以及開發基於運算而設計出的新藥。另外,諾華(Novartis)、賽諾菲(Sanofi)和默克等大藥廠也紛紛和 AI 新創公司合作,希望能開發出治療腫瘤和心臟病的新藥。雖然很多 AI 新創公司都還在早期階段,但這些大藥商還是希望能賭一把,透過演算法來開發新的製程和藥物。

 

5. AI 需要醫生

AI 公司需要醫療專家「詮釋」影像,教會演算法如何判斷異常。Google 旗下 Deepmind 公司在兩年前開始和眼科醫院合作,有高達 94% 準確率,能判斷近 50 種眼部疾病。而這還只是第一階段的成果。Deepmind 投入大量時間標籤化和整理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檔案,他們將約 14,884 張斷層提供給眼科醫師和驗光師,進行初步判斷。對美國來說,讓高薪醫師只做這些事,顯然不划算,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正在幫忙做這件事。今年 7 月,他們釋出來自超過 4,400 名病患的 3 萬 2 千張斷層掃描,而這些病患的損傷部位,都已經由放射師判斷過。NIH 表示,這是目前最大量的檔案釋出。另外,奇異公司和西門子也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醫療檔案計畫。奇異在今年 5 月拿到一項專利,能運用機器學習分析顯微鏡下的細胞種類。

6. 中國 AI 醫療發展越來越好

今年 1 月,中國在 AI 醫療新創募資案的數量正式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二高的國家。加上中國政府去年喊出,要在 2030 年成為 AI 研究領域的領導者,讓被列出計畫的「醫療」發展前途看好。像是科技巨頭阿里巴巴、騰訊都對健康領域伸出橄欖枝,尤其是中國近 3.8 萬間醫療機構都有微信帳號,其中六成讓使用者可以直接掛號、兩千家接受微信支付,被外界看好能打入醫療市場。不過,中國和美國都有「醫療建檔」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現象,中國政府已經著手建立好幾個區域醫學中心,統一病患數據。「台灣醫院的資訊整合能力,還是比較領先,」大仁集團總經理張文信認為,雖然在資本支出和市場商機不如對岸,但健保資料庫的數據、醫師素質和資訊整合能力,都會是台灣醫療機構能夠輸出、領先的關鍵優勢。

7. DIY 在家診斷興起

AI 讓智慧型手機和穿戴式裝置變成強大的在家診斷工具。新創公司 Healthy.io 宣稱,他們讓尿液分析跟自拍一樣簡單。他們的第一項產品:Dip.io,可用傳統的驗尿試紙來判斷是否有尿液感染。藉由智慧型手機的鏡頭,演算法會以不同光線的情況來解讀試紙,目前已經在歐洲和以色列販售,最近也被 FDA 核可。另外,SkinVision 則強調,他們可讓智慧型手機觀測皮膚狀況,判斷是否罹患皮膚癌。

8. AI 幫忙省成本、增加醫療機構品質

醫療機構最重要的價值,應該是以「病人」為核心,不過這些經營者的想法,往往是希望能用「最低成本提供最好服務」。AI 新創 Qventus 宣稱,他們的演算法會比對醫師面對相同疾病時的處方和處置,透過和醫院合作,成功降低了 40% 的不必要花費。

9. AI 聊天機器人能代替心理諮商嗎?

心理諮商的費用相當高,因此有新創團隊思考用 AI 聊天機器人,改變民眾的負面想法和行為,包含情緒追蹤和數位健康日誌等,專注在認知行為療法領域。例如這間 Woebot 新創,已募資 800 萬美元。表示並非要取代傳統療法或人際互動;Wyse 募資 170 萬美元,已經在 iTunes 上推出能舒緩焦慮和沮喪的聊天機器人;X2AI 則表示,目前有高達 400 萬付費用戶和他們的聊天機器人對話。不過也有專家批評,「AI 對於心理學一無所知,就像笨學者一樣。」儘管 AI 在製藥、診斷、研發等領域都有所進展,但想「了解人心」,對於目前的人工智慧進展來說,或許還有一段長路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