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線上課程,達內教育還有定期舉辦總監日、專題日的真人授課實作,都與時事緊密結合。透過這些現場課程,我快速累積了自己的實務經驗,並製作了自己的專案作品,如爬取台灣期貨資料 K 線圖視覺化呈現、LineBot 的製作和水果商城等等,非常感謝總監、Charlie、Mike、Meloeo、Trista 還有小幫手們非常耐心的回應我的各種問題,幫助我很多,非常感謝。
Python 的 GIL (全局解釋器鎖) 一直被不少開發者所詬病。Python 的多執行緒在多 CPU 條件下,並不能一併運行,而必須要在每個執行緒運行時,先需要獲得解釋器的訪問權限,才可以運行。在一個執行緒運行時,其他的執行緒只能處於等待的過程。不過這方面的問題可使用多工處理機制來彌補。而 Java 支援真正的多執行緒,控制資源的的共享很到位。
根據中文版維基百科對於「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解釋如下: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又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騙子症候群(英語:fraud syndrome)。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克蘭斯博士(英語:Pauline R. Clance)與因墨斯(英語:Suzanne A. Imes)所提出的,用以指稱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的一種現象。患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無法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並總是擔心有朝一日會被他人識破自己其實是騙子這件事。他們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即使現實環境中的證據指明,他們確實具備優秀才能,他們還是認為自己只是騙子,不值得獲得成功。
另外,維基百科也列出一些罹患此症狀的名人,包含曾任 GOOGLE 副總裁、現任 Facebook 的首席運營官雪柔·桑德伯格、演員艾瑪華生、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索尼婭·索托瑪約、甚至還提到愛因斯坦在臨終前有可能也遭遇此症狀。
美研究:58% 的矽谷高科技人才都有「冒名頂替症候群」
這個「症狀」各行各業都有,美國一個社群媒體「Blind」,2018 年就曾做過一個針對Amazon、Facebook、微軟、Google、Cisco 等頂尖科技公司科技菁英的調查,結果竟發現:平均高達 58% 的專業 IT 人才,私下認為自己其實是個「假貨」。如下圖所示:
其實軟體工程師是個經常需要在短時間內「砍掉重練」的職業。由於今日科技發展太過快速,新的程式語言一直不斷被開發出來。從第一代的機器語言、第二代的組合語言、1950 年代 Fortran、ALGOL、COBOL 等開啟第三代程式語言的時代 (今日常用的 C、 C++、C#、Java、JavaScript 等都算是第三代程式語言),到現今第四代的Python、Ruby 等,都需要軟體工程師不斷的學習,隨時適應新的程式語言、框架、及工具,才不會被時代淘汰。未來,可能還要跟 AI (根據維基百科所述,下一代的「第五代程式語言」可在沒有工程師的狀況下由 AI 自行解決特定問題) 打一場職場生存戰呢!
科技產業天才菁英如雲 常讓從業者有「不如人」錯覺
而通常容得下軟體工程師這種職位的產業,都有一定的水準,也就是說這個產業幾乎充斥者「工程師中的工程師」、「菁英中的菁英」。尤其是在矽谷這個地方,有些天才從小就開始寫程式,Python或Java等等的…. 到高中學時就已經累積了幾萬個小時的練習,知識和技能都熟的跟吃飯一樣,甚至還可以製造出劃時代的產品、創業後賺大錢、在你現在的年紀早已退休享受人生了。如這位「 7 歲教人寫程式、14 歲成為 IBM 的 AI 人工智慧專家–全球最年輕的 AI 工程師」,所以經常會讓軟體工程師有「不如人」的錯覺。
若身為工程師的你,也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話,不妨參考暢銷書《心態致勝(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一書的作者、也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在 TED 的演講:《相信你還可以更好的力量》(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這種「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正好是「患有」這個「症候群」的人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