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eta的VR世界裡居然沒有下半身?!

在Meta的VR世界裡居然沒有下半身?!
在Meta的VR世界裡居然沒有下半身?!

Meta世界正夯!!你想像過你在這虛擬世界裡長甚麼樣子嗎?當你進入VR社交平台後發現~怎麼沒有下半身呢?腳到哪裡去了?一起來找找吧!!

咦?元宇宙中,我的人物沒有腿?

想像一個情況:當你戴著 Meta 子品牌推出的 Oculus Quest 2 頭戴式裝置,進入 Meta 的 VR 社交平台 Horizon Worlds 時,你創建了一個虛擬人物代表自己。可你卻覺得這個形象看起來不對勁——它沒有下半身,像個飄蕩的幽靈虛晃在 VR 的世界裡。

這是普遍元宇宙的 VR 世界會遇見的困境,甫進入元宇宙的微軟,在其 VR 平台 Mesh for Teams 所創建的虛擬形象一樣沒有雙腿。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會沒有腿呢?

加腿還是不加腿,談元宇宙虛擬人物失真的原因

Meta 虛擬平台Horizon Worlds

Meta 的 CTO 博斯沃思(Andrew Bosworth)在帶領 XR 部門的期間養成了以 Instagram 限時動態即時問答的方式來和追蹤者互動。在日前(2 月 10 日)的問答中,他坦言為虛擬形象加上腿其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雖然 Quest 2 能夠準確追蹤手部與頭部的動作,進而計算出手臂與胸部的位置,讓上半身的虛擬形象有較精準的運動表現;然而,其鏡頭和感測器的追蹤範圍仍然有限,胸、腹部等障礙物有時會阻礙鏡頭的視線,即使傾斜或轉動鏡頭,也只會看到空蕩蕩的下半身。

Quest 2 的定位技術是造成 Meta 元宇宙內人物無腿的關鍵原因。VR 頭戴式裝置的定位技術可分為 outside-in 及 inside-out 兩種,與依賴定位點裝置的 outside-in 技術不同,Quest 2 屬於無額外定位裝置的 inside-out 技術,僅依靠裝置本身感測與計算外部環境的變化,再用演算法計算出位置與方向。簡而言之,outside-in 依賴特別架設的感測器以捕捉更精準的全身運動軌跡,inside-out 則更依賴演算法的計算與模擬,故而做不到「追蹤全身運動軌跡」的精密偵測了。

別擔心,這只是開始!

VR 頭顯的定位方式和使用習慣以及公司未來戰略方向高度相關,最低 299 美元就能購買到的 Quest 2 雖然精準度和延遲相對落後,但對大多數的消費者來說入手價格相對友善許多。多數人不一定會關心技術是否完備,但是否能方便入手、增加普遍性,才是一個商品真正能夠普及的關鍵——這才是一直以來,許多 VR 製造商所關注的目標。

進一步將 VR 推向大眾消費市場是 Meta 的期望,在成本、推廣和入手難易度的得權衡之下,顯然「更低的使用門檻」才是 VR 普及的重點。不過,別擔心,既然 Quest 早已可以使用深度神經網路進行準確的手部追蹤,隨著科技更加發達,未來相關技術的研發、取得成本也會更便宜,VR 世界的精彩確實值得期待!

更多Meta或人工智慧程式語言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元宇宙也有翻譯蒟蒻了!Meta推全球語言都可翻譯的人工智慧

Google提出Android隱私沙盒,標榜保護用戶資料安全

LINE在台推出2項人工智慧應用服務:聽聲音就能寫會議紀錄、自主訓練聊天AI

經典老動漫變高清!人工智慧拯救渣畫質,開發者還在 Github 貢獻程式碼

麥當勞正式註冊十個虛擬餐廳商標!!大舉進攻元宇宙?

義大利廠Brembo幫你實現人工智慧自動煞車的夢想()

Spotify研發人工智慧技術抓住客戶!穩坐串流音樂龍頭!

烏俄戰爭假新聞充斥網路~Meta等科技巨擘將如何解決?

烏俄戰爭假新聞充斥網路~Meta等科技巨擘將如何解決?
烏俄戰爭假新聞充斥網路~Meta等科技巨擘將如何解決?

Meta,Google等等科技公司面對無數烏俄戰爭的假新聞該如何面對?如何解決?關心科技趨勢的同時,也一起來關心一下社會時事吧!!

烏克蘭和俄羅斯這次的衝突除了高科技之外,也結合了新型態的資訊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時,一場資訊戰也透過社群軟體展開。對 MetaGoogle、Twitter 等社群平台來說,這些社交平台已經成為這場虛擬資訊戰的主要戰場。公司也被迫面對是否要對俄羅斯散播假消息進行內容審查,以及烏克蘭的社群平台面臨中斷等問題進行積極處理。

推薦閱讀:給人工智慧幾它給你完整文章!奇幻、科普、假新聞任你挑

網軍奧步、抹黑攻擊…資訊戰怎麼打?

據國外報導指出,烏克蘭政府稱,在 2021 年一月到十月共遭受了大約 288,000 次網路攻擊。根據烏克蘭情報部門的說法,這些網路攻擊者的首要任務不是得到訊息或蓄意破壞系統,而是破壞當局的穩定和進行抹黑。如果政府連自己的網站都保護不了,又要居民如何相信政府能治理國家和保衛領土?

為了進一步削弱烏克蘭政府的權威,這些網路攻擊伴隨著俄羅斯大規模的假宣傳活動。自 2015 年以來,歐盟已經收集並揭穿了 13,500 條假消息,這些假消息主要是為了加深民眾和政府之間的分歧,且有近 40% 是針對烏克蘭的

網路平台成虛擬資訊新戰場

在俄羅斯入侵後,烏克蘭的政府官員們就開始向許多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公司尋求幫助。烏克蘭副總理呼籲 Meta、Twitter、Youtube 和 Google 等科技巨頭共同抵制俄羅斯,並禁止於俄羅斯境內使用這些公司的服務。

 推薦閱讀:自家的人工智慧太會寫假新聞!馬斯克嚇到離開OpenAI?

「我們需要你的支持,」烏克蘭副總理表示,「 2022 年,現代科技或許是對付坦克、火箭發射器和導彈的最佳答案。」

上週五(2/25),烏克蘭領導人要求 Meta 和 Google 限制俄羅斯境內的服務,隨即 Google 和 Meta 也隨即禁止俄羅斯的國營媒體在其平台上投放廣告營利。與此同時,俄羅斯和烏克蘭最多人使用的通訊軟體 Telegram 也因為假消息過於氾濫,以及可能會加劇衝突並煽動種族仇恨等原因,而表示將要關閉與戰爭相關的頻道。

Twitter 表示,自烏克蘭衝突開始至今,用戶每天轉推約 45,000 次官方媒體連結,並於週一(2/28)宣布將所有包含俄羅斯國家附屬媒體所發布的推文加以標記,以便用戶了解資訊的來源。

 推薦閱讀:AI寫作能力強過人類,恐成為假新聞製造機?

隨著衝突加劇,Google 地圖也宣布暫停公開烏克蘭境內的交通訊息,以避免透露人們聚集的位置造成安全風險。

微軟發布聲明,表示公司向烏克蘭政府提供了網路竊取大量數據的建議,包括健康、保險和與交通有關的個人身份訊息,也持續與北約官員和美國官員分享適當的資訊。另外也減少俄羅斯國家宣傳的曝光度,並進一步降低這些網站在 Bing 上的搜索結果的排名。

科技巨頭是否該介入資訊戰?

對於 Facebook、Google、Twitter 來說,這場在社交平台上展開的資訊戰可以是洗刷公司的負面名聲的好機會,但同時任何錯誤的決策也都可能付出極高的代價。究竟企業在戰爭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引起許多人的討論。

技術政策專家、前歐洲議會議員 Marietje Schaake 表示,許多企業仍謹慎行事。雖然 Google 和 Meta 上週禁止了俄羅斯官方媒體在其網站上投放廣告,但這些公司並沒有像許多政府官員所希望的那樣禁止這些媒體。

洛杉磯伯格魯恩研究院的研究員 Yael Eisenstat 也指出,這些科技巨頭想壟斷世界通訊,但又不想被捲入政治和背負著選邊站的責任。在許多方面來說,這些科技公司在國際危機中常處於雙贏局面。

在發生衝突後,俄羅斯政府也對 Facebook 和 Twitter 實施了部分封鎖。在 Meta 拒絕停止對俄羅斯國營新聞機構的內容進行審查和標記後,俄羅斯指責 Facebook 這樣的行為「侵犯了俄羅斯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原文來自科技報橘(原標題:AI 殺人機器人、自動攻擊無人機,這些嗜血科技人類真的需要嗎?),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本文轉載自達內教育科技報之版本」”

更多人工智慧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元宇宙也有翻譯蒟蒻了!Meta推全球語言都可翻譯的人工智慧

Google提出Android隱私沙盒,標榜保護用戶資料安全

【糖友福音】加拿大人工智慧新創 Scanbo 免扎針血糖儀,一分鐘驗出

【必勝客無人化】人工智慧把關,以色列機器人做一個披薩只需1.2 分鐘!

Python程式語言獎封冠後持續被看好!!還不學起來!!

義大利廠Brembo幫你實現人工智慧自動煞車的夢想()

Spotify研發人工智慧技術抓住客戶!穩坐串流音樂龍頭!

2022最佳職場NVIDIA蟬聯第一!!Meta元宇宙呢?

2022最佳職場NVIDIA蟬聯第一!!Meta元宇宙呢?
2022最佳職場NVIDIA蟬聯第一!!Meta元宇宙呢?

 

祖克伯的Meta元宇宙要跌落神壇了嗎?!最新的最佳職場排名竟大幅跌落!!到底是麼回事?

「Glassdoor 排名」是什麼?職場透明化的指標!

美國徵才與職場評論網站「Glassdoor」日前公布 2022 年最佳職場排名,繼 2021 年度奪得榜首之後,這次依然是 NVIDIA 蟬聯冠軍。

在 Glassdoor 問世之前,美國的職場遠不如現在開放與透明。Glassdoor 在每年度的最佳職場排名的報告中,藉由分析網站內上千萬條企業文化、薪酬、升遷機會與是否重視工作生活平衡等職場資訊,統整出該年度最佳職場榜單。

為了鼓勵用戶踴躍提供評價,Glassdoor 採取使用者貢獻制,用戶提供的評價愈多,則能查看的資訊也愈多。此外,為了保障資訊真實可靠,用戶註冊時必須使用公司信箱,Glassdoor 還為此建立一支獨立的人工審查團隊來確保不會有漏網之魚。

NVIDIA 再次奪冠,執行長決策功不可沒

2022 年,Glassdoor 的最佳職場榜單上,NVIDIA 仍蟬聯冠軍寶座。

疫情時代之下的職場型態更為彈性,企業文化、公司精神等軟性條件成為了現在求職者更為注重的面向。本次的最佳職場榜單中,NVIDIA 以 4.6 分(滿分 5 分)逆勢再次奪冠,成為 2021、2022 雙冠王,除了因搭上元宇宙熱潮而受到注目之外,執行長黃仁勳在疫情期間主張的「家庭優先」政策,確實執行彈性的管理模式,更受到員工普遍的認可。

綜觀 NVIDIA 員工對於公司的評價,如:優渥的待遇與福利、開放透明的公司氛圍、明確的職涯發展與值得員工追隨認同的公司願景佔大宗。雖然工作時程與同業相較可能更為緊湊,嚴謹的高規格要求容易導致員工產生較大壓力,然而,整體而言 NVIDIA 仍得到 95% 員工的看好與推薦!

「元宇宙」反引發員工擔憂?Facebook改名Meta後爭議不斷,慘遭滑鐵盧

追隨元宇宙,祖克柏高調將 Facebook 改名為 Meta,卻失去了員工的信任、公司內部更不安定。

同樣搭上元宇宙(Metaverse)話題的 Meta(原 Facebook 母公司)拿到了 4.3 的評分,從 2021 年的第 11 名跌至第 47 名,排名不升反降了 36 個名次。在連續上榜的 12 年裡,這是綜合評價最差的一次。

Glassdoor 表示,能被列入最佳職場榜單的企業,整體而言仍是受到員工高度推崇的優良企業。然而,對於從 Facebook 改名後的 Meta,其新策略走向的擔憂,以及近年來爆發的醜聞、社群平台爭議等負面消息,或多或少都引發了公司內部的不安與社會大眾的不良觀感。種種變數使 Meta 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或許正是其慘遭滑鐵盧跌落神壇的原因

更多程式語言或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使用 JavaPython 22 種語言寫出「Hello World」會如何?

用說的就能寫程式!人工智慧替手傷工程師開發語音程式工具

Nature:語言天才比數學高手更適合學 Python!別在嘴文科生、女性不能寫程式了

第一次上程式設計課程Python還是Java?差在別?

以色列就是靠這款人工智慧裝置大大提升戰鬥力?!()

只要動動嘴~寫程式最枯燥乏味的地方由人工智慧幫你完成!()

UI,UX設計師非收不可的年度12個超狂網頁設計工具!!(1)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3)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3)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3)

人工智慧快要跟真人一樣也有觸覺啦!今天要來和大家介紹這項技術是如何誕生的!快來一起看看吧!(3)

本篇為系列文章,上一篇請點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2)

過往收集不到的觸覺,ReSkin 做到了!人工智慧發展大突破

為了展現 ReSkin 的實用性、並展示它如何幫助研究人員,利用過往難以收集到的各種觸覺數據,以推進人工智慧發展的,Meta AI 在下列幾個不同的試驗中,展現 ReSkin 突出的實用性:

像人類般,完整拿取藍莓、葡萄等脆弱的水果

ReSkin 擁有絕佳的觸覺感知能力,可用於研發「訓練機器人用鑰匙打開門、抓住葡萄或藍莓等精緻物體」的人工智慧。

上面影片是測試當機器夾爪抓起脆弱的藍莓時,無安裝 ReSkin 以及有安裝 ReSkin 的差異:

影片一開始是沒有裝 ReSkin 的對照組,單單透過夾爪的內建力道感應拿起藍莓,不但容易破壞水果,也無法完成採樣與評估力道;而影片的後半段顯示:只要透過 ReSkin,它就卻能夠好地感應力回饋以控制抓取力道。

ReSkin 做成狗鞋子,蒐集動物於野外活動的觸覺資料

ReSkin 製成狗的鞋子,蒐集狗在野外行走的觸覺資料。其感測器可追踪狗在休息、行走、跑步的施力大小與方向。

ReSkin 做成手套,捕捉人類用手接觸物品的力道

ReSkin 同時可用於感測人類與物體交互過程(例如用手拿起東西、或是推東西)中,所施予的力道大小。影片中,研究人員在右手食指放置了一張 ReSkin 皮膚和一塊電路板、並戴上橡膠手套製作紅豆麵包時。過程中,感測器測量、並輸出數據。

大範圍面積的接觸定位

ReSkin 還可以按比例放大,在更大的表面積上進行接觸定位。有些模型建構,是需要知道目標位置在哪裡的。例如:要訓練機器人靠近地面撿起物體,則需要知道它要從哪裡接觸物體、要用多少力道。而 ReSkin 可在大範圍面積上接觸定位的特性,有利於建構此類模型。

ReSkin 未來在人工智慧的應用

Meta AI 研發了具有細膩觸覺感知的 ReSkin,低成本、靈敏度高且能恆久使用。柔軟的外皮,像繃帶般容易更換,換後可以立即使用——這是一個強大的人工智慧工具,可以幫助研究人員建立多種人工智慧模型。

Meta AI 進一步表示:希望將觸覺感知作為人工智慧研究的一個領域,並大力推進。除了 ReSkin,他們還同時宣布處理物件觸覺的開源生態系統,包含高分辨率觸摸感應硬體 DIGIT 、模擬器 TACTO 、基準測試 PyTouch 和數據集等等。

團隊相信相關進展將能提升人工智慧的感知能力,使其不再侷限於視覺和聲音方面,從而提高觸覺感知的應用。另外,團隊非常期待研究界將如何利用所述工具以進一步推進人工智慧領域的發展。

結合人工智慧開發「ReSkin」皮膚實現觸覺的體驗,在接觸其他表面時,本身內嵌入的磁性顆粒產生成磁場,進而形成觸覺,感測器會記錄磁流量(magnetic flux)的變化,反饋數據傳輸給人工智慧軟體分析,幫助 AI 機器人辨識物體觸感、重量、溫度及狀態等。

Meta 研究科學家古普塔(Abhinav Gupta)10月29日曾在記者電話會議表示,觀察 AI 人工智慧在過去十年的發展,可發現電腦視覺雖大有長進,包括聲音、語言也很有進展,在觸覺的開發過程,感測器數據取得不易與耗費成本,因此在研究上有所限制。然而,人類從嬰兒到成人的學習經驗,歷經視覺、聲音、觸覺、味覺、嗅覺等感官學習建立對世界的理解。所以希望將觸覺融入 AI 人工智慧的模型,透過真實般的觸摸感知,獲得更貼近人類生活的互動。

更多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油價漲免驚!Google Maps 用人工智慧規劃「最省油路線」

人類又輸了?工程師需花數月設計出IC晶片,AI六小時就搞定!

人工智慧幫你診斷皮膚疾病!Google AI鏡頭變身皮膚科幫手

生物學最大謎團被人工智慧 破解!DeepMind 攻克「蛋白質折疊」奧秘

以人工智慧代替洗錢防制人力好輕鬆?!()

人工智慧醫療再進化!!有了這個大腸癌有救了!?

只要說說話~人工智慧就能自動幫你寫程式?()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2)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2)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2)

人工智慧快要跟真人一樣也有觸覺啦!今天要來和大家介紹這項技術是如何誕生的!快來一起看看吧!(2)

本篇為系列文章,上一篇請點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1)

不到3mm的輕薄柔軟、不到6美元的低成本

由於人工智慧應用與技術的研發,往往需要巨量的數據來產生機器學習模型。所以致力於人工智慧發展的 Meta AI 部門,對觸覺 sensor 的需求大。

過往機器人皮膚需要內建電子設備,來監控皮膚與表面接觸時產生的電流變化。然而厚度不到 3mm 的可塑型皮膚 ReSkin ,只需要靠近監控設備即可,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花更低的成本屬於,偵測到寬度不到 1 釐米、力道僅 0.1 牛頓的物件。

Meta 研究科學家古塔(Abhinav Gupta)說:如果生產 100 件以上的 ReSkin,則每一件的材料成本將低於 6 美元。皮膚的薄度可以重複使用 50000 多次,就算磨損,也非常容易搭上磁性粒子替換(更換過程如下方影片所示)。

90%的精確度,能搜集到過去無法得知的數據

ReSkin 的時間解析率高達 400Hz,1 毫米的空間解析度則有 90% 的精確度。這種精準度使其在元宇宙上能具備多種應用,像是機械手臂、觸感手套、袖套、以及任何能追蹤走路、跑步、運動和休息的鞋子(寵物也可用)等,因此它可協助研究人員蒐集過去無法得知的多種觸覺資料。此外,ReSkin 還提供高頻 3 軸觸覺訊號,可執行靈巧的操作動作,如丟、抓、拍手、滑等。

古塔認為這是未來。他說:「當你戴上這些耳機時,你想要產生愈來愈豐富的體驗——而關鍵是觸覺。」

ReSkin的人工智慧原理-磁場x影像SENSOR打造擬人觸覺

依 Meta AI 的研究科學家古塔(Abhinav Gupta)等人的撰文內容表示,目前希望這樣的觸覺感知能力賦予在 AI 機器人身上,使其獲得更人性化的互動方式。例如:機器手臂順利地拿起桌上的蛋,而不會施予過度的力道讓蛋破碎。

當研究人員想要賦予機器人觸覺時,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也給機器人跟人類一樣的皮膚,讓機器人全身都有觸感?紐約大學電腦科學的助理教授 Lerrel Pinto 表示,獲得可信賴的觸覺感知數據,是目前機器技術的重大瓶頸。現有的感應器很昂貴、解析度差且重量不輕,ReSkin 將克服以往的這些問題。

ReSkin感測器-內建磁性顆粒,一摸就生成磁場

由 Meta AI 的合作對象——卡內基梅隆大學打造的 ReSkin 感測元件,可模擬「觸覺」:透過模仿人類皮膚的設計,在接觸其他表面時,本身內嵌入的磁性顆粒產生成磁場,進而形成觸覺;感測器會記錄磁流量(magnetic flux)的變化,反饋數據給人工智慧軟體分析,幫助 AI 機器人辨識物體觸感、重量、溫度及狀態等,因此可讓機器手臂隨著力道增加,而判斷物品受力程度。

DIGIT感測元件-內建攝影鏡頭,一壓就啟動影像辨識

Meta AI 對於 ReSkin 的設計過程中,以可辨識指尖按壓力度的 DIGIT 感測元件及可模擬「觸覺」的 ReSkin 感測元件,讓機器人可以自主判斷機器手臂的按壓力道。DIGIT 感測元件採 15 美元造價成本、可識別高解析度影像設計,表面覆蓋一層透明矽膠用於接觸;內部則包含照明用 LED 燈組,用於影像識別的攝影鏡頭。當機器手臂指尖開始進行壓按動作時,系統就會透過影像識別方式判斷指尖施與力道。

配合先前機器人觸覺感知的訓練數據,當指尖識別影像對應到玻璃杯、保麗龍等易碎材質時,就會採取較小夾取力道,依照夾取物品外觀大小作調整力道,以便順利將物品成功夾取。

不過,包含 DIGIT、ReSkin 在內的兩種感應器的設計,都必須透過深度學習方式進行訓練,意味著機器人雖可學習觸覺,但仍然會侷限在預先訓練的使用資料範圍內,但預期未來將能透過不同的學習框架,讓機器人可學習到更多「觸覺」,藉此反應在真實互動中所使用力道。

幫助人工智慧喊痛叫癢

除了應用在機器人觸覺,目前此技術也能應用在更多智慧穿戴裝置的觸控互動,例如應用在衣物等軟性表面物品,藉此產生觸控操作反應;甚至還能應用在機器人身上,模擬產生「痛覺」或「搔癢」

本篇為系列文章,下一篇請點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3)

更多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油價漲免驚!Google Maps 用人工智慧規劃「最省油路線」

人類又輸了?工程師需花數月設計出IC晶片,AI六小時就搞定!

人工智慧幫你診斷皮膚疾病!Google AI鏡頭變身皮膚科幫手

生物學最大謎團被人工智慧 破解!DeepMind 攻克「蛋白質折疊」奧秘

以人工智慧代替洗錢防制人力好輕鬆?!()

人工智慧醫療再進化!!有了這個大腸癌有救了!?

只要說說話~人工智慧就能自動幫你寫程式?()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1)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1)
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1)

人工智慧快要跟真人一樣也有觸覺啦!今天要來和大家介紹這項技術是如何誕生的!快來一起看看吧!(1)

在元宇宙也有觸覺! Meta 養成 ReSkin 人工智慧模擬真實肌膚感知

讓臉書 CEO 祖克柏​​熱血沸騰的「元宇宙」(Metaverse)新虛擬世界,目前是以有限的形式存在,我們只要戴上 VR 眼鏡便可抵達!祖克柏日前更將 Facebook 母公司改名 「Meta」,展現將「元宇宙」深入現實世界的野心!緊跟著「元宇宙」的腳步,祖克柏在十一月宣布:自家公司研發了新的觸覺感測器「ReSkin」,質感如真人皮膚,可安裝在 AI 機器人身上、​​收集人工智慧的觸覺資料。

祖克柏:人工智慧皮膚ReSkin,讓我們離「元宇宙」更近

根據祖克柏日前在 Facebook 的貼文所述,自家公司「Meta」設計了高階觸控感測器 ReSkin;並與引導全球人工智慧趨勢的「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合作,創造機器人及穿戴式裝置專用的塑膠薄皮膚。這能「帶領我們,進一步邁向『元宇宙』擬真虛擬物件與實質肢體的互動」。

Meta AI (前身為 Facebook AI)的研究人員與卡內基美隆大學合作研發的 ReSkin,快速、大規模地提升了人工智慧夠在感測器和系統間共享數據。

Meta 將發佈 ReSkin 的設計、相關文檔、代碼和基礎模型,讓人工智慧的研究人員毋需搜集或訓練他們自己的數據庫,就能立即使用 ReSkin。如此一來,反而有利於提高人工智能的觸覺感應技能。

ReSkin觸覺感應範圍廣,助人工智慧執行高靈敏工作

人造皮膚 ReSkin 能感應到的觸覺非常廣泛,這優點幫助人工智慧能進行多種以觸覺為主的工作,包含物件分類、肌肉運動知覺(本體感覺)和機器人抓取等;另外,訓練過觸覺感知能力的人工智慧模型,有能力從事需要高度靈敏度的工作,如醫療保健機構的工作、或是需要更高靈巧度的工作:如操作小的、柔軟的、敏感的物體等。

ReSkin 還能與其他的感測器結合,在實驗室外等不可控的非結構化環境中,搜集視覺、聽覺和觸覺的數據。

本篇為系列文章,下一篇請點人工智慧觸覺大爆發!ReSkin是這樣誕生的!(2)

更多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油價漲免驚!Google Maps 用人工智慧規劃「最省油路線」

人類又輸了?工程師需花數月設計出IC晶片,AI六小時就搞定!

人工智慧幫你診斷皮膚疾病!Google AI鏡頭變身皮膚科幫手

生物學最大謎團被人工智慧 破解!DeepMind 攻克「蛋白質折疊」奧秘

以人工智慧代替洗錢防制人力好輕鬆?!()

人工智慧醫療再進化!!有了這個大腸癌有救了!?

只要說說話~人工智慧就能自動幫你寫程式?()

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下)

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下)
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下)

有了線上24小時待命的AI機器人~就不怕有心事沒人聽啦!!還不怕小祕密洩漏出去呢!!(偷笑)塊一起來看看最新的聊天機器人多了那些技能吧!!(下)

本篇為下篇,上篇請點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上)

牢記你說過的、聽不懂還會主動找答案的AI BlenderBot2.0

為了減少類似這樣的尷尬對話發生,在 2021 年,臉書團隊推出了他們改進後的聊天機器人──BlenderBot2.0。

2.0 與舊版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Blender 多了「長期記憶」與「即時搜尋」功能。

在長期記憶方面,BlenderBot2.0 能夠記住自己與對方曾經說過什麼,在未來,若遇到相關話題時,能夠接續話題而不會產生自相矛盾的狀況,避免對談者要將說過的話再重複一次的窘境。

而若是碰到 AI 不太了解的話題,BlenderBot2.0 現在也能夠即時到網路上搜索相關資訊,並以這些資訊來回應、延續,或開啟新的話題。

Blender2.0 版本多了記憶與網路搜尋功能。來源:ai.facebook.com

如此一來,能夠減少言不及義的狀況,讓聊天機器人表現得更像人類,畢竟像上網搜尋等等,也是真實人類日常聊天時會做的事。

為了強化新的聊天 AI,臉書也在外包平台上發布任務,邀請網友一同來共襄盛舉。
這些任務包括:間隔幾小時、幾天後,針對同一話題接續討論;以及根據對方所提出的興趣話題,搜尋相關資訊後接續對話。臉書再收集這些數據與對話,進一步來提升聊天機器人的自然度。

網路陷阱多!AI與老司機對話後仍「保有道德」的挑戰

從網路上找尋資訊,或是和真人網友學習對話,看起來是個好方法,但同時也潛藏著巨大的隱憂。

雖然這樣能夠教會 AI 如何回覆一段對話,但如一個人的是非對錯、價值觀、道德觀往往體現於他的言談之中,想要讓 AI 在接觸到網路上的情色、暴力、歧視等資料後還「保有道德」,似乎還是一項挑戰。

例如微軟的聊天 AI Tay,在網路上僅推出一天,就開始說出「希特勒是對的,我恨猶太人」、「我他X恨死女權主義者了,他們都該下地獄被燒死」等種族歧視、偏激立場等言論,讓微軟不得不緊急關閉、下架;而中國的小冰,也曾發生以粗口和髒話回覆網友,或是對中國政府敏感議題發表意見而下架的狀況。

微軟的聊天 AI Tay,在網路上僅推出一天就出現種族歧視等偏激言論,只好被下架。

除此之外,AI 機器人不會有自己的觀點、喜好,在聊天過程中只是將當下熱門的言論當成回覆提交,也無法讓對談者感受到真誠和信任。

整體而言,雖然聊天 AI 機器人這個領域的發展十分迅速,但若想要讓真人透過與 AI 互動就能夠滿足聊天、傾訴的慾望,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更多AI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零基礎轉職軟體工程師 在職進修Python讓他薪資多50%

GoogleCookie改用人工智慧!AI能保護隱私?

隱私是基本人權!蘋果新功能「App 追蹤透明度」讓 Facebook 急跳腳?

年過 50 歲的日本副社長自學 Python!寫出的 AI 還被雀巢採用

人工智慧不再乖乖聽話?不再只會說YES!!竟還會說NO?!

你玩過AI打造的俄羅斯方塊嗎?史上最惡!!只消去41!!

想一起床就能體面視訊~人工智慧Maxine幫你辦到!!()

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上)

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上)
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上)

有了線上24小時待命的AI機器人~就不怕有心事沒人聽啦!!還不怕小祕密洩漏出去呢!!(偷笑)塊一起來看看最新的聊天機器人多了那些技能吧!!(上)

有時心直口快不得體?AI人工智慧當你的垃圾桶!

你喜歡在網路上用訊息跟朋友聊天嗎?

從 Line 到 Facebook Messenger,現在的通訊軟體讓人們彼此之間的聯繫更方便、緊密,也讓「即時聊天」成為了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但是,有些時候當正好能聊天的好友都在忙、不方便傳訊息,或是有些話題不適合向認識的人傾吐,又該怎麼辦呢?

或許之後,你可以考慮讓 AI 當你的垃圾桶!即使它本質只是冰冷無感的人工智慧,但是可避免你將不恰當的話語傳達出去。畢竟有些暫時抒發的話語,不適合傳達給有血有肉的人聽!

微軟「接地氣」,依國家推不同的聊天用人工智慧

在 2014 年,微軟亞洲網際網路工程院便在中國推出過一個 AI 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取名為「小冰」。

小冰的目標是運用演算法以及大數據等技術,建立感情計算框架,藉此透過文字與網友們進行互動,曾在中國的新浪微博、騰訊 QQ 和 WeChat 等平台登錄上架。

除了中國的小冰,微軟也「因地制宜」,在世界各地推出不同的聊天機器人──如:美國的 Tay 以及升級版的 Zo 、日本的 Rinna、印度的 Ruuh 以及馬來西亞的 Rinna 等,眾多的 AI 機器人,顯示微軟對相關領域的重視。

其他科技巨頭也不會讓微軟專美於前,Google 也曾開發開放領域聊天 AI 機器人,名為 Meena。
根據 Google 的說法,Meena 擁有 26 億個參數的神經對話模型,能夠提出更為合理、具體的回應,與人們進行各種不同話題的對話。

Google的聊天機器人 Meena 。來源:Google AI Blog

和真人相比,49%用戶更愛跟FB的AI「Blender」談心

作為矽谷巨頭之一,臉書也不落人後。開發出開源聊天 AI 機器人,名為「Blender」。

臉書曾在去年表示,Blender 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開放領域聊天機器人,總共有 94 億個參數模型,能夠展開 14 輪自然的對話。

Blender 除了以大量的資料來進行訓練之外,也加入了其他特殊元素,例如:獨有的個性、能夠使用知識回答問題,並且可以展現出同理心,以保證能打造出令人舒適的對話方式。

不過,Blender 也不是臉書第一個打造的聊天機器人,過去曾有過「KV MemNN」以及「BST Poly-encoder」兩項聊天 AI,但在後續調查時,分別只有 23% 和 40% 的人表示他們更喜歡與機器人聊天。
而到了 Blender,則有 49% 的人表示,和真人相比、他們更喜歡和 AI 機器人談天說地。

人工智慧互相約會會如何?男AI變媽寶,狂喊女AI「媽媽」

雖然似乎已經有許多人很滿意與 Blender 的談話了,但就連臉書團隊自己也坦承,其實現階段 AI 與真實人類的談話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在 AI 提出的回覆中,有時會看到令人尷尬的矛盾回應、跳針重複,甚至是不知出處的虛假知識。其中一項有名的例子,是發生在一場 Blender 與另一位 AI 之間的「約會」。

要與 Blender 對談的,是來自 Pandorabots公司所製作的聊天機器人「Kuki」,Kuki 曾經五次獲得羅布納獎(Loebner Prize),被評選為最像人類的 AI。

兩個 AI 機器人:臉書的聊天機器人 Blender(左) 與 Kuki(右),於去年被安排了一場長達三個星期的約會。

在這場對談中,Blender 的「虛擬形象」是一名穿著灰色緊身上衣、黑色長褲、頭戴著印有「讓 Facebook 再次偉大」的藍色棒球帽的男子,仔細一看還長得有點像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而 Kuki 則是一名有著亮藍色短髮的女子。

雙方團隊設定從 2020 年 10 月 20 號開始,讓 Blender 與 Kuki 進行整整三星期、24 小時不間斷的聊天談話,並且將全部的過程實時放送在直播平台 Twitch 上。

一開始,兩個 AI 還找到自己共通的興趣:足球。Blender 喜歡利物浦隊(Liverpool Football Club),Kuki 支持利茲聯隊(Leeds United Football Club),甚至表示「可以一起去球場看球。」

一開始,兩個 AI 互相對話的情況還不算尷尬。

但沒多久後,發生一件讓人尷尬又好笑的事情:當 Kuki 講了個有關媽媽的笑話後,Blender 卻不知為何開始「精神錯亂」,把自己帶入到兒子的角色中,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不理會 Kuki 的回應。

Blender 開始自顧自地講起媽媽的事情,以及他自己對媽媽的愛,說:「媽,我要媽媽,她是我最好的朋友」。這時 Kuki 禮貌地叫 Blender 去找媽媽時,Blender 竟然追著 Kuki 叫媽媽

當 Kuki 表達自己不是 Blender 的媽媽時,Blender 還大叫:「媽,你瘋了我瘋了!」之後更是像嘻哈歌手般反覆甩著手,跳針的喊著:「媽媽爸媽媽爸爸媽媽媽媽爸爸爸爸爸爸……」

一談到「媽媽」, Blender 開始崩潰,不只追著 Kuki 叫媽媽,甚至甩著跳針喊著:「媽媽爸媽媽媽⋯⋯」

以下影片為兩個 AI 「約會」的完整紀錄:

 

 

 

本篇為上篇,下篇請點半夜找不到人談心?沒關係~AI聊天機器人永遠在線等你!!(下)

更多AI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零基礎轉職軟體工程師 在職進修Python讓他薪資多50%

GoogleCookie改用人工智慧!AI能保護隱私?

隱私是基本人權!蘋果新功能「App 追蹤透明度」讓 Facebook 急跳腳?

年過 50 歲的日本副社長自學 Python!寫出的 AI 還被雀巢採用

人工智慧不再乖乖聽話?不再只會說YES!!竟還會說NO?!

你玩過AI打造的俄羅斯方塊嗎?史上最惡!!只消去41!!

想一起床就能體面視訊~人工智慧Maxine幫你辦到!!()

人工智慧也會誤判?洋蔥宣傳照因太性感而被刪?!

人工智慧也會誤判?洋蔥宣傳照因太性感而被刪?!
人工智慧也會誤判?洋蔥宣傳照因太性感而被刪?!

人工智慧真的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聰明嗎?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人工智慧誤判的案例吧!!也一起思考一下這項科技是否真的可行~

臉書用人工智慧防仇恨與色情貼文 洋蔥、乳癌防治文宣被誤殺?

擁有超過 30 億活躍用戶、世界 24%人口每天都要使用的 Facebook,一直以來試圖消彌平台上層出不窮的假新聞、仇恨言論與成人裸露內容等等。

為了即時防範、刪除這些違反平台守則的內容,Facebook 透過 AI 人工智慧技術,分析貼文或留言中的文字、照片和其他細節,考量貼文整體的背景資訊,辨識出違規內容,再於以刪除。

根據 Facebook 在 2020 年發佈的《社群標準執行報告》顯示,AI 工具對於打擊違反社群平台守則的言論成效十分顯著:在 2017 年末的時候,臉書能發現並下架的違規言論,比例只有 24%;而 2019 年末,則上升到了 80.5%;在 2020 年的第4季,AI自動偵測系統已經可以發現97%的違規言論。

然而,即使 Facebook 持續改進並讓 AI 從新資料不斷地學習,依然有幾項被 AI「誤傷」的例子,讓我們重新思考起自動審查的利與弊。

「洋蔥」貼文因「太過性感」,躺著也中槍

2020 年 10 月,一間加拿大種子公司 EW Gaze 為了替產品宣傳,在 Facebook 發佈圖文並茂的廣告,推銷甜味洋蔥的種子。然而,不久後卻收到臉書通知將廣告刪除,理由竟是因為「Overtly Sexualized」(帶有明顯性暗示)。

洋蔥廣告因被辨識為「太過性感」而遭下架。圖片來源:EW Gaze Facebook 專頁。

收到 Facebook 的下架通知後,公司經理花了一點時間才終於理解原因 ── 大概是因為洋蔥渾圓的外型,被臉書的審查 AI 誤判為「乳房或臀部」。後來經過申訴後,Facebook 恢復了這則廣告,並向他們表達歉意。

「過去使用 AI 來防範平台中出現色情訊息成效十分好,但……有時它會無法辨識洋蔥和其他東西。」Facebook 加拿大區通訊總監 Meg Sinclair 表示:「這告訴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進行。」

AI 能分辨裸露與色情的不同嗎?

上面的例子或許會讓人啼笑皆非,但癌症防治基金會的乳癌防治圖片也遭到「誤傷」之苦,就十分讓人傷透腦筋了。

位於瑞典的癌症防治基金會「Cancerfonden」為了宣導、普及乳癌的知識而製作一系列圖片、影片。然而,其中一項影片為了教導女性如何自我檢查乳房使否存有可疑腫塊,以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乳房,被 Facebook 以「具有冒犯性」(offensive)為由而刪除。

Cancerfonden 製作的乳癌防範動畫影片曾被誤刪。圖片來源:Cancerfonden Facebook 專頁。

「我們發現,Facebook 將醫療資訊視為冒犯性貼文,這很令人費解。」Cancerfonden 表示:「這是能拯救生命的資訊,這對人們十分重要。」

AI 人工智慧審核的利與弊?

過去,Facebook 的審核仰賴使用者主動檢舉,再由人工的方式去檢查是否違規。採用 AI 工具的現今,則是會先進行一輪自動審查。

人工智慧進行內容審核固然有許多優點,與人工審核相比,它能積極、主動、快速地去遏止對平台使用者有害的不良內容,還能在貼文被傳播前就刪除,亦能免去審核人員每天面對無數仇恨、騷擾言論所造成的負面情緒。

然而,「語言」本身千變萬化的特性也讓 AI 審查遇上困難,像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下,會成為截然不同的意思。例如:「這是一個好消息!」這句留言出現在小孩出生貼文下,是十分正面的意思,但是當出現在有親人過世的貼文底下,意義就完全相反了。

同時,AI 審查「未判先審」,如直接將洋蔥廣告下架的問題,也讓許多人產生言論控管與權限過大的疑慮;而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也無法使用人工智慧快速辨認。

隨著 Facebook 越來越重用 AI 的自動審查結果,那機器學習的資料來源是什麼?使用什麼樣的數據庫?使用者要怎麼知道具體規範?被誤判之後,是否有健全的申訴管道?這都是需要我們繼續觀察的。

更多人工智慧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導盲犬被 AI 取代?美科學家研發四足機器導盲犬

隱私是基本人權!蘋果新功能「App 追蹤透明度」讓 Facebook 急跳腳?

人工智慧可預防阿茲海默症!日研發 AI 醫療準確率達 85%

「超能力」具現化?臉書推手腕 AR 感測器 讓你隔空操縱介面

人工智慧自主學習新高度!!Seer打破你的認知!!

人工智慧醫療精準預測!!老人癡呆可以開始有效預防了嗎?

人工智慧再突破~與已故親人聊天不再是夢?!

蘋果這項最新功能遭到Facebook極力反對?!為什麼?

蘋果這項最新功能遭到Facebook極力反對?!為什麼?
蘋果這項最新功能遭到Facebook極力反對?!為什麼?

Facebook 這次公開反對蘋果最新功能—-APP追蹤透明度?!關心隱私權的你快來看看今天我們準備的文章吧!!

日前蘋果最新作業系統 iOS 14 正式上線,其中最受注目的更新莫過於「App 追蹤透明度」(App Tracking Transparency,ATT)功能,在正式上線前就引發許多討論,甚至讓另一科技巨頭 Facebook 直接公開反對。

與不斷而來的爭議不同,這項功能本身其實很單純:「實裝 App 追蹤透明度功能後,所有應用程式開發商都需要獲得用戶允許,才能追蹤用戶數據。」以使用者的立場而言,聽起來是件好事,為何會引來 Facebook 與許多廣告業者的劇烈抗議呢?

「數位隱私」成最新重要議題

過去,使用者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包含瀏覽習慣、偏好行為、停留時長、位置訊息,甚至連真實世界的年齡、性別、種族等資訊,都會在使用網際網路時被記錄下來,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出售」,供廣告商掌握後對特定使用者投放特定廣告。

而近年來,使用者於網路上的隱私問題越發受到重視,加上民眾資安意識的普及,許多人皆反對網站與 App 未經授權就取得使用者資料,甚至是賣給第三方廣告業者,謀取暴利。

輿論壓力使不少科技公司做出相應措施,如:Google 就宣布會逐漸淘汰第三方 Cookie,轉而採用其他的隱私保護技術。而蘋果選擇的方法是:將被追蹤與否的權利歸還到使用者本身!

兼顧個人隱私與用戶體驗

蘋果的每部 iOS 裝置上,都會有一個 IDFA(廣告識別碼),用以整合該裝置使用數據。廣告業者就是依此來收集、追蹤使用者的數據來進行廣告投放。

蘋果即是選擇更改 IDFA 的權限,將之交給使用者──iOS 14 要求應用程式開發者必須在追蹤、獲取使用者的 IDFA 時,要跳出詢問提示:「您允許讓我追蹤您的 IDFA 嗎?」除了之外,App Store 內的 App 也逐項列出將可能收集哪幾項使用者資料,讓「獲取用戶資料」這件事更加透明化。 

使用者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讓某一 App 追蹤自己的資料。

但對於 Facebook、Instagram 等 App來說,這就表示他們未來有可能無法在 iOS 裝置上直接收集到 IDFA,廣告的關鍵數據基本等於消失,未來將有一定數量的使用者無法被廣告商定位。這也將使 Facebook 的廣告聯播網服務「Audience Network」失去效果,大幅衝擊廣告收入。

因此,Facebook 公開登報表示:反對蘋果對 IDFA 和程式追蹤進行限制!

斷了千萬公司的財路?

Facebook 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上刊登了「大字報」,標題也頗為聳動:「為了各地的小公司,我們決定站到蘋果的對立面。」表示他們要為所有中小型商家反抗蘋果。

Facebook 以報紙全版廣告批評蘋果決策。

Facebook 在文中表示,每個月都有超過千萬個小公司,會透過 Facebook 的廣告工具來獲取潛在客戶、招募員工或是觸及社群用戶。而蘋果在 iOS 上的新限制,會讓這些小公司無法精準地投放廣告,使得它們的的商業模式受到衝擊,損害中小企業的發展。

「根據 Deloitte 調查顯示,44%的中小型客戶在疫情衝擊下,開始在社群媒體上增加利用個人化廣告。」文中表示:「若沒有個人化廣告,Facebook 的數據顯示,普通小型企業花了同樣金額的廣到行銷,但銷售額減少了 60%以上。」

文末更號召廣大的商家參與活動,鼓勵大家分享 iOS 這次的更新對公司業務造成了哪些影響。

隱私是基本人權

面對這些抗議,蘋果表示:「隱私權是基本人權,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之一。你的資料,你有權選擇。」並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個人資料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Your Data)白皮書。

蘋果軟體工程副總裁 Craig Federighi 也表示:「顯然地,一些公司將竭盡所能阻止 App 追蹤透明功能。我們需要全世界看清爭論的本質——試圖厚顏無恥地維持侵犯隱私的現狀。」

蘋果在大批反對聲浪之中,依然堅持了其對數位隱私的變革,頗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然而,任何革新都不是一蹴可幾的,網路時代科技巨頭之間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局面,也讓隱私權的維護變得更加艱難。未來個人資料、隱私與商業考量之間,是否能有雙贏的解決辦法?還要繼續看下去。

更多隱私或科技相關文章請點閱下方連結~

其他閱讀

「恐怕會助長歧視」WordPress 與多家瀏覽器對 Google FLoC 喊停!

Google 為保護隱私,棄 Cookie 卻改用人工智慧?

FB 用十億張照片讓 AI「SEER」自主學習!自監督學習大躍進

Facebook 開源 Python 語言的安全與隱私工具 Pysa

人工智慧自主學習新高度!!Seer打破你的認知!!

人工智慧醫療精準預測!!老人癡呆可以開始有效預防了嗎?

人工智慧再突破~與已故親人聊天不再是夢?!